飛鏢日-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

現時的家長十分注重「贏在起跑線」,因此學童常常被迫學習各式各樣的課題,有時更要跨年級學習與年紀不符的知識。很多時候,這反而弄巧成拙,榨乾了學童對這些學習 的興趣。STEM學科在近年盛行,很多人有疑問其應否正式納入小學的課程中呢?今次,我們來到位於西灣河的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下稱基灣)的STEM專題活動日,看看是否真的能提起學童對科學的興趣。

是次活動日的主題為「雞蛋軟著陸」和「堅固的子彈」。四年級的學生需親自設計及製造降落傘和紙製椅子,學習空氣中的阻力、重力等課題知識。基灣的老師認為,STEM 的本質在於從發現問題及改良的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在學習中融入數學和科學知識反而是次要。

記者觀察了其中一個班別的學生,他們的活動是向職業飛鏢手學習射飛鏢的基本姿勢動作、自行觀看影片及完成工作紙,從而了解飛鏢運動、拋物線原理。學生從開始,繼而進行分數計算,在團隊中制定取勝策略,一邊體驗現代科技和傳統運動的結合。自行觀看影片讓學生能自主學習,一改以往只依賴導師輸入知識的教育;而分組進行飛鏢比賽,則訓練團隊協作和計分能力。在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生更會拆開電子飛鏢板,學習何謂分域區、計分感應器等零件,以及這些零件如何組成一件電子產品。學校卻對飛鏢運動有別於他人的理解:「這可以讓學生擴闊活動經歷,同時學習STEM元素。」學校老師希望藉此鼓勵學生,不想將研究課題局限於課堂上,而是擴大至生活裏:「探索生活上所用的家庭用品,培養小朋友探究的興趣,明白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每年都會舉辦的STEM專題活動日,學校在課程上亦有滲入 STEM元素。數學、常識、視藝等科目中,老師都會佈置STEM 專題研習,再以能力、興趣、年齡定不同主題。記者不解,在沒有相關知識基礎上,以小學生的年齡足夠理解複雜深奧的科學原理 嗎?這樣的課題對學童來說是否言之過早?學校給出的答案是希望通過小朋友的親身經歷,用心感受及領悟。老師會以實際例子透徹地講解科學原理,加深他們在課堂上的記憶,增加學童對科學興趣。比如課堂上正在學動能、勢能等知識,便讓他們動手做動力船、直昇機、降落傘等模型,把課上學過、有關物理原理的知識運用在實驗當中。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五年級學生要試做的「 科幻畫」。學生需要做的是以畫作方式,展現自己對身邊事物的美 好想像,將創意和創新科技融入畫作之中。譬如學生對如何解決環境污染有創新想像,便以畫作形式展示,將美學與現實科學結合。

記者與在場的小朋友聊天,發現小孩子其實對科學和數學原理並不抗拒,也很享受與朋友一起探索知識的過程。親手拆開飛鏢靶、分組射飛鏢等活動讓他們感到興奮,故曾一度激動得場面混亂。教授飛鏢的導師告訴我們,小朋友熱衷於嘗試新運動,會發光、顯示分數的電子鏢靶更是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因此他們十分樂意學習新知識。可見,針對小孩子喜好能讓課程變得更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