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 Entrepreneur Bootcamp 2018

香港浸會大學一直積極推動本地與海外院校學生對企業發展的認識,並於5月18至21日在校園舉辦第二屆HKBU Entrepreneur Bootcamp。在為期四日的活動中,80多位來自浸會大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牛津大學、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以小組形式,透過連串豐富的互動討論、講座、工作坊和遊戲,互相交流創新的商業意念。

ThinkTank十分榮幸可以於本期訪問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主管陳慶忠博士及三位參加本屆訓練營的同學,就讓我們一起了解該校訓練營的理念,並從參加者的角度探索活動吸引之處。

幸運= 準備+機會
「就如踏單車一樣,創業不是能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而是靠不斷累積經驗、在實戰中體會得到,即使未來不打算創業,活動中學習到的企業家精神亦可應用在工作上,例如在面試中突顯自己的長處。」陳博士認為訓練營正好透過濃縮的四天活動,讓參加者體會未來工作上或創業路上的緊湊感,在學期間好好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每一個機遇。

為什麼是四天?
陳博士解釋人腦的記憶是多方面組成,並受不同的因素影響記憶的長短,情緒是當中重要的一部分,四天緊湊的活動不但激發參加者的潛能,在適當的壓力下走出安全地帶,同時將經歷及體驗深深印在腦海內,不像那些中單靠死記硬背記憶的資訊,它們很快便會被忘記。
訓練營的歷史與理念
香港浸會大學在2015年開始籌備訓練營的雛形,不斷參考不同的國外著名活動在思維模式方面的訓練,並參與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訓練營,吸取多方面的經驗,例如建立信任、接納多元文化及實戰等。浸大現在是該校在創業方面的12個合作夥伴之一,亦是香港唯一的合作夥伴。

訓練營參加人數由去年的40人增加至今年的80人,並以120至150人為來年目標。訓練營希望有更多海外國際級學府參與,就如牛津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都有機會於下年度合作。因為每一個外國學生到來浸大參與的同時亦可以令數位同學得益,令同學們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與思想。在訓練營結束後,參加者之間即使回國後依然保持聯絡,把友誼從訓練營帶到日常生活中。

預期意外的收穫
訓練營不只為學生帶來益處,同時亦促進員工的進步,即使籌備過程艱辛,只要知道同學在活動將有真正的得着,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們最希望能從參加者口中推介該活動至其他同學,已親身經歷吸引更多參加者。

參加訓練營的誘因
和參加者談及訓練營的內容時,他們都顯得十分雀躍,當編者問及參加訓練營的原因時,他們都不約而同表示被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多元化的參加者所吸引,希望透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在創業議題上互相討論與學習,在現有思維中尋求突破;此外,他們亦希望從擁有豐富經驗的導師團隊身上獲得啟發,在實戰中好好磨練自己的創業技巧;即使將來不一定進行創業,亦把企業家精神應用到日常工作上,為未來做好準備。

只有踏出第一步,你才會知道在前方你會遇到什麼
同學在正式參加訓練營前都未必清楚這四天的具體內容,他們都是抱着創業家必須具備主動探究的精神報名參加,在活動中他們所獲得的比在活動簡介、宣傳影片或過往參加者的描述中更多,除了加強演講、營銷等軟性技巧外,他們認識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包括意大利、美國、東南亞和內地等,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

訓練營中的活動Value Exchange使他們印象十分深刻,參加者需要以物易物的方式由價值數元的棒棒糖開始,一直換取到價值數千元的物品,過程中他們體會到創造價值的可能性,並應用不少營銷技巧;此外還有緊張的Elevator Pitch,簡短的1分鐘介紹背後需要很多準備,透過分工合作才能在短時間將材料準備好。

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
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一直積極在軟件及硬件方面協助學生創業,舉辦不同的活動及講座,又把創業相關的課程放在校內網上學習平台供同學觀看當中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導師;又設立TSSSU等初創支援計劃,為有創業想法的同學提供協助。

校內的創業氣氛
即使同學可能有時比較內向、缺乏信心,但陳博士相信他們在各方面都有相當的能力。在未來,他希望幫助同學建立信心,增加同學參與的機會,在大學環境中近乎零成本的情況下感受創業,沒有創業意向的同學亦可以學習創業家精神;同時亦幫助一眾同事們成長,知識轉移處由八年前的三個人開始增長至現在的十七人,每一個活動都有同事獨立籌辦活動的能力,不斷學習和進步;就算香港浸會大學不能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大學,卻可在某方面成為最佳學府之一,就如新聞及傳播系及電腦科學系等,而知識轉移處的責任就是把他們的長處發掘並發揚開去。

 

Text‭, ‬Photo‭: ‬Lucas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