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喜歡上自己做的事最幸福 – 以聲畫助人

香港人容易有都市壓力並患上抑鬱、強迫症等情緒問題,根據香港心理衞生會於2016年進行有關抑鬱指數調查,發現每20人便約有1人可能患上抑鬱症。現時香港社交平台上對情緒病資訊並不普及,一來是由於患者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有情緒問題而被標籤及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另一方面是患者自己本身亦不道知自已患上情緒病。為令更多人認識情緒病,Kenmak  – Yokaka工作室創辦人,想透過自己短片製作的經驗與不同團隊的合作,通過影片拍攝形式把資訊流入到底層的潛在患者,以一種較為貼地及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教育方法讓他們參與及分享,擴闊他們原本的框架。

究竟是什麼令Kenmak發展社會企業?

由一個ibank 後勤成為短片執導

Kenmak原本在優渥的ibank公司工作多年,直到遇上一個短片比賽,使他希望可以用影片來分享自己的人生觀。在他人生第一次參加的短片比賽,便為他得到當年華人青年短片比賽亞軍,之後更順利地獲得多次獎金獎項,令他開始拍攝短片之路。

但當初一開始的成功,使Kenmak及團隊迷失,他們就像「獎金獵人」一般只為金錢而拍攝短片,直到Kenmak在台灣的一次經歷。

Kenmak當時剛完成拍攝一部有關時下少女拍攝「私影」時有機會遇上潛在危險為題材的短片以作比賽,在預備與太太到台灣旅行時突然收到工作人員家有急事而未能如期剪片,未曾學習影片後製的Kenmak便唯有拿著電腦到台灣的咖啡店學習剪片。碰巧當時正值台灣金馬影展,Ken 看了一套由多位台灣名導演合作拍成的紀錄片「那時此刻」(2),內容是有關台灣電影業於這些年來的進化。事後Kenmak 參加了導演座談會。當中導演們分享了一段話:「電影可以給電影團隊帶來名成利就,但其實導演亦會在影片中投放一些訊息,透過聲音畫面做到國民教育。」此番話令他產生很大的感觸。當晚,酒店突然響起警報聲及逃生廣播,面對著生死關頭,他只想到趁自己還有機會和時間,能夠透過影片去做些什麼?

回到香港,Kenmak亦完成短片後製及交到比賽評審手上,但兩星期後,香港發生了一宗少女「私影」時被姦殺案,事件與他們比賽的短片內容相似。Kenmak作為影片製作人認為自己原本可以更深入描寫,若作品更早面世更可能令觀眾更早正視同類社會問題,並避免悲劇發生?

這是一個對創作人生很大的反思,亦同時令他更狠心地結束了15ibank公司優渥的工作生涯,決意投身助人的事業,夥拍志同道合的人: 李洛琳 Lok Lam LEE (註冊社工)及蒙樂遙 Yoyo MONG (青年界的夢想執行設計師)一起積極拓展「敍事短片及心理修護資訊創作傳播平台」,以三大理念:1) 社區連結、2) 互相感染、3) 提供窗口;透過拍攝影片的渠道,分享社區上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故事,以達致將身心靈訊息傳得更廣,從而將整個社區連結在一起並期望預防都市壓力潛在問題發生。

後記

創業路途上遇上志同道合的人是成功的關鍵之一,看到Kenmak先遇上經理人 Cathy Li; 協助Yokaka工作室打點一切,再遇上同是有心人的李洛琳及YoYo Mong一起為社會出一分力,幸福莫過於此。

冷知識

敘事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及紐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David Epston)。以『故事叙述』、『問題外化』、『由薄到豐富』等等方法,讓當事人從中把自己和問題分開,重建自己的生活。

1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及教育百科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我們的那時此刻

Text: Crystal Choi
Photo: Nancy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