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誇界別合作 引向平等社會商業系統—夢創成真 Dream Impact

近年,社會企業在香港逐漸增多,大眾因而對此認識日深。然而,大部分人對於社會企業的實際功能與定義仍不清晰。2017 年成立的一間社會企業——Dream Impact 夢創成真的兩位創辦人 Dorathy Lam、Cintia Nunes 日前接受訪問,為大家解開疑惑。

言及對社企的定義,Dorathy 認為公司必須有自負盈虧的能力,同時推動社會價值,解決社會問題,這才算是成功。她指出,商界和社企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擁有充足的資源,卻欠缺對社會的價值,後者則反之。「如此,跨界別合作恰恰能互補不足。」她說道。不過,其實商界與普遍大眾一樣,認為與社會企業合作等於做慈善工作,是扶貧、關注弱勢社群等的工作。商界出身的 Cintia 坦言商界對社企的概念不深,很多時對方會立即笑言:「聽起來很 meaningful ( 有意義 ) ﹗」但隨後便會再問:「實際上是做甚麼的?」對於此類產業,他們仍未有實際的概念。故此,夢創團隊參與的 「Shared Value Project」旨在向商界的管理層釐清及推廣真正的社企概念,以此作教育及啟發,後廣而及之。

現時為止,Dream Impact 已跟七十多間初創公司參與合作,深知創業的困難,他們會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以支援初創公司;當中最主要是資源的配備,如提供場地、建立社群,促進商業合作機會或投資合作等,而不同的支援措施則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和發展階段。不過,是否每個申請人都能得到夢創的幫助呢? Dorathy 解釋,她們對申請人及公司有篩選的準則,就公司團隊而言,要觀察其商業模式的可塑性,以及團隊的同理心與熱誠。Cintia 坦言,要與多間公司互相合作,能設身處地體諒別人,是十分重要的。夢創既作為橋樑聯繫了社會上多間公司,對合作伙伴之間的相處尤其著重。而對於創辦人的要求,她們更是「金睛火眼」,認為該人除了要為人正直、行事端正外,還具備良好的創業精神,包括願意承擔風險、有明確志向、言出必行等等。

她們補充:「政府有數據指出,30% 的初創公司在獲取資助及支援後仍面臨倒閉。」這就與剛才提及對團隊及創辦人的要求有關。初創公司失敗的其中一大原因,與團隊的投入度有關。「很多團隊都是兼職創業的,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全職工作,因此即使投資者對他們的公司有興趣,他們亦未必懂得把握機會。」當然,也有其他導致失敗的原因,例如支援不足。即使初創公司能得到初期的資助,在其發展期間,會遇上不同風險,沒有額外的支援,對初創而言是一大考驗。再者,公司優良的商業模式及產品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她們強調:「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最好的。」然而,在發展的同時必須顧及受眾之廣,「很多公司就是敗在沒有做好市場調查、MVP TEST 等,受眾太單一而缺乏了可持續發展。」可見,創業遇到的難題之多,沒有強烈的意志與創業精神,實在難以成功。

Dream Impact 2.0

去年 11 月推出的 Dream Impact 2.0 ,最主要針對初創企業創辦人、有社會意識的商業公司和有興趣舉辦創業活動的人。「這個計劃可以說是引向更平等社會商業系統的雛形,我們的目標其實是更遠的 10.0,但目前最希望能夠推動這種共享資源的商業架構,透過更大的人際網絡,連結社區互相幫忙。」她們說,這個計劃正是剛提及過的跨界別合作,當中有初創企業、NGO、不同院校、獨立投資者等等,可見社會上不同持分者亦有參與。實際上,這共享經濟的系統牽涉社會各個層面,越多人參加,就更能將這個資源分配系統變得更完善和平等。

被問道投身社企行業的原因,Dorathy說道:「作為創作及藝術出身的我, 其實很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我覺得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中, 以 商 業的模式把資源再分配,擴展社會效益,帶來社會價值,更能增加業務的可持續性,何樂而不為?」Cintia 則要追溯到大學時期,在她修讀經濟時:「我曾看過一本書《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裏面提出了對傳統商業模式的疑問,自此這些問題就如種子一樣埋在我的心中。後來,我又想,是甚麼可以讓人喜悅,才發現並不是只有錢可以令人滿足。多年的經驗,我成長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真相,資源錯配的問題確實存在,且衍生了更多社會問題。因此,未來社會的創新不只是一個憧憬,而是一個需要。作為商界出身的我,認為這件事意義很大,更看到其中的重重商機,相信不久後,這會是一個新趨勢。」

提到她們的座右銘,Cintia笑稱是很大路的:「Stay Present.」, 而Dorathy竟是不約而同的:「Be Here Now.」。她們的座右銘與想法如此相似,難怪會不期然地走到一起。對的,活在當下,也正正是她們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