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街頭訪問

STEM教育已是大趨勢,處於香港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不願落於人後,紛紛投放資源到STEM教育上。只是學校得到的回報是否具有成本效益?學生真的因此燃起對科學的興趣?ThinkTank記者懷著疑問,來到香港理工大學,在校園裏尋找大學生進行訪問,希望了解在他們眼中的STEM教育。

讀者們不妨先問一下自己,知道STEM四字分別代表甚麼學科嗎?最先提出要實行STEM教育的是那個國家?最後,認得出3D打印機的樣子嗎?在記者訪問的人群裏,十之七八都只能回答當中一兩條問題。有些修讀civil工程學科的同學,坦言對STEM聞所未聞。而一些讀環境工程的同學卻說,每天的課堂都會接觸到STEM。同樣修讀工程或理科的同學,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原來大學生對STEM的印象都是從中學開始植根,他們在中學時,已有接觸STEM的科目。當然,有印象不代表精通,受訪者在回答以上問題時,有的回答STEM 是「英文溝通」;有的回答「芬蘭」為最先提出STEM教育的國家;有的錯認3D打印機為投射器、LED燈等。這些錯誤恰恰證明大眾對STEM的認知有限,修讀工商的布同學直言,對STEM只有模糊的印象,認為政府宣傳力度不足,應多作推廣。政府一直強調投放硬性資源在創科路上,致力培育人才,卻原來忽略軟性推廣,使STEM無法真正在職場、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

實際上,的確有同學在課堂上運用STEM設施學習。修讀時裝設計的郭同學指課堂上有使用3D打印技術。作為一位文科人,他認為在STEM加入藝術課程裏可以讓學生不局限於以理論為主的學習。現今世代的職場上,理論與實踐兼修才是正途,STEM正好提供文科生一個機會,在校內可嘗試把理論內容變成作品,改善文科生往往流於紙上談兵的弊端。而修讀工程的馮同學,則是回答每天上課都是在運用STEM學科,早已變成他學習的一部分。他直言,學校並沒有太多應用到STEM的公共設施,接觸面局限在修讀相關學科的學生,也只在實驗室裏實驗時才會使用得到STEM的設備。

對於最近有大學的工程和理學院調整收生要求,有利於學習STEM科目的學生,他們對此的反應是一致地支持。修讀放射治療的陳同學認為,現行制度中的四個主修科目中,有三個都是文科,已然不公平;大學一致的收生條件「3322」又早已將文科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拒之門外,浪費了許多在科學上有天賦的年輕人。布同學補充,現時的主修科目中,男生在只有在數學科的成績上比女同學普遍理想,也因此新制度對男生有利。郭同學則認為有競爭是好事,現代學生只懂得死背書,如能有更多接受不同教育的學生入讀,相信大學可變得更多元化。STEM教育的原意是令學生從中學會技術和創意意思維,最後學以致用。如學校只在課堂上推行高科技設備,在課堂之外的生活空間卻缺乏設施,未免本末倒置。學校為工程學科相關學生提供STEM教育理所當然,但也需要注意非理科生的需要,真正做到推廣STEM至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