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再創新》

曾幾何時肺結核病是無可救藥的絕症,我們發現了抗生素,每年救活了過百萬人;曾幾何時折肢了注定一世在輪椅上渡過,我們發明了機械義肢;曾幾何時我們社會的主要能源來自人力的時候,我們發明了蒸氣動力。人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發現問題並創造出解決方法,一路走來到了現代。

但我們以創造力建設而成的成果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嗎?人類歷史如果重來的話,如今的發展進程一樣會重複出現嗎?不,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伊斯蘭黃金時代(IslamicGolden Age)這個時期,這是一個由7世紀到12世紀在中東地區的一個輝煌時期。於當時阿拔斯王朝,由科學家和學者所組成的智慧影HouseofWisdom)影響下,發展出現代哲學,數學,化學,物理,光學及醫學的基礎,基本上我們現代所認知的科學方法影scientific method)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用的數學是阿拉伯數目字。大多數天文學中用的星體也是以阿拉伯文所命名,因為那些都是他們在伊斯蘭黃金時期的成就。但這個輝煌時期為何會突然消失呢?戰爭導致人才流失,圖書館的燒毁,亦間接導致意識形態改變。

以神學家安薩里為首的運動下,由開放思維模式變成盲目跟隨宗教思想的保守思維,令文明沒落,人才移民到西方,加上不久之後的工業革命,令西方文明得到飛躍性的進步,中東地區從此一振不起。科技文明進步並不是理所當然,創造力能充分發揮也不是理所當然,給足夠空間予下一代發展創造力直接能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我們不可以祈求明日之星突然出現,創造力並不是靠運氣就能培養而是靠實驗精神,不停的嘗試種下未來創造力的種子,並製造合適的氛圍,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

香港曾經是亞洲的明日之星,以速度與適應性聞名於世。但為何今天的社會上出現很多伊斯蘭黃金時期沒落前的例子?Uber與的士之爭、地平說運動、八達通的墨守成規和後知後覺;學校以STEM為口號,但對成績評核方法卻一成不變,令老師只能做形式上的推動創科。各種藉口導致遲遲未落實的大數據庫,這全部都是因為意識型態的改變,由從前接受改變的顛覆市場者變成以短期利益為重的守業者,抱着零和遊戲的心態所出現的結果,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跳出這個死局呢?

或許這些有點過於老生常談,但縱觀歷史什麼思維曾經令人類不斷進步呢?擁抱知識,但不要打壓與別不同的見解;尊重傳統,但不要故步自封;放眼未來,但不要忘記歷史;提攜後輩,但不要唾棄前人;着重理性,但不至冷酷無情;面對現實,但準備迎接創意;活在當下現況,但不要害怕改變。這些並不是戒律或是甚麼規則,只是歸納了歷史中不同王朝及不同人物對創新的態度做成其興衰而得出的結論。創新意味着應對新環境而作出改變,如果我不再創新,面臨的就只有被淘汰的命運。香港是,世界也是,別忘記所謂國際社會只是由無數個像香港這樣的城市所組成的羣體而已,作為國際知名的城市之一,資源和人才其實並不缺乏,既然我們知道現在的生活條件並不是理所當然時,我們又有甚麼藉口不去延續創新文化呢?